在上一期的看房日记中,
主要分享了我为啥要换房。
其实,无论刚需还是换房,有时候真的就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催动的。
决定换房后,我们先是看了一圈小区周边的次新房。因为我们最初的需求是空间要大。
结合我们当前的资金实力,以及工作地点,首选肯定还是当下住的地方附近。另外,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总会对这个地方有滤镜,看着哪儿都好。
我们现在的房子是两房,要置换肯定要换成4房了,一步到位。
叠墅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内,因为我们是跟老人同住的。
结合之前的生活习惯,认为,楼上楼下打扫卫生、交流等都不是很方便;
另一方面,叠墅价格也会高一些。
当中介带我们集中看了几套次新以及新房之后,
发现:即使在郊区,合适的四房也不是我们能买的起的……
大概,置换的心态跟刚需确实不一样了。
大部分人买房或者换房,
无非关注交通、学区、商业配套、户型、小区环境这几大要素。
我们买第一套房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交通,离地铁站一定要近。
因为当时我在市区上班,通勤必须要有地铁,买起来真是容易太多,看中合适的直接就下手了,也没去做对比。
学区什么的当时真的是蜜汁自信(主要孩子小),躺平,不卷!
买二套的心态,那就是,几乎什么都想要!
“既然要换了,肯定要够住,俩孩子必须得一人一个房间”
“俩娃呢,不得考虑下学区?一个就算了”
“虽然不用考虑通勤,离地铁站太远也不好吧,还是有逛街需求的”
“价格是便宜了,学区、商业配套啥也没有,我们来这里建设新家园?”
总之,就是越看越糊涂,越看需求越多。 更让人难过的是,2020年,我们买房的时候,小面积的单价贵,大面积的单价便宜;
而现在,国家的政策是鼓励改善,开发品质更高(更贵)的房子,为了拉动内需,房子也不限价了。
大面积的单价贵,小面积的单价反而便宜,这就导致,我们现在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好价格,大面积的房子却普遍溢价率很高。所以,看房的时候也在一遍遍反思当时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往上够一够?
但,没办法,大多数人总是基于当下的需求做出决策,毕竟,未来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即使现在买,我们也不敢背负高额贷款,因为当下,又有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在看房的这一个月,经历中美贸易战大爆发,到双方会谈取得实质进展;到国内降息降准,首套房利率降到20%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