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或者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人类实现永生。”在和趣丸千音营销副总裁邢瑞琪交流的过程中,她的这句话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前两天,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趣丸科技”)入选了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评选”。作为本次广州唯一上榜的企业,趣丸科技的AI含金量不言而喻。
作为一家生来就带数字化基因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谈论“数字化”似乎显得稀松平常。在趣丸科技总裁助理兼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刘静雯看来,比起数字化,智能化才是接下来要重点布局的方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智能化是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量”。
5年投入19亿元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趣丸科技现如今构建了全栈式AI交互技术产业生态,在AI语音、AI音乐、数字人等领域开启了“多条腿走路”的模式。这家科技企业的数智化,到底做到哪一步了?
短剧出海效率“一泻千里”
国产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在春节期间火爆后,变身《Back to the 80s(DUBBED)》登陆点众科技旗下短剧出海平台DramaBox。爽点剧情同样满足了海外用户的需求,但字幕版本有点跟不上了。求西班牙语字幕、印尼语字幕的在评论区比比皆是。
2024年,中国短剧出海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总下载量达到3.7亿次,内购收入达到5.7亿美元。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成为下载量增加的主力军,而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则是内购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短剧出海这个圈里,译制剧成为热门载体。为了快速回本,平台恨不得从横店拿到制作方的一部剧三个小时后就能完成翻译并在App上架。但译制过程中的字幕擦除、翻译和配音,一来成本高筑,二来人力译制需要时间。
“在趣丸千音上,同样100分钟到120分钟的剧集,人工译制的成本比AI译制贵15倍以上。从时间维度来看,原先人工每日能处理十几二十集,AI现在基本一天就能翻译完一部剧并且调优,速度也提升了10倍以上。”邢瑞琪表示。也就是说,上午拿到制作好的作品,下午就可以开始在海外投放。
趣丸千音是趣丸科技在今年4月推出的一站式AI语音创作平台,集成文本转语音、视频翻译、多语种合成等多元能力,是业界首个从模型到应用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AI语音产品。
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都能做到,那台词翻译的“信达雅”,AI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专业?邢瑞琪告诉记者,这就是垂类大模型相较通用大模型的“专业”所在了。以垂类大模型为基底,通过在平台翻译的专有数据沉淀反哺模型优化,让翻译更有“人味”。
垂类大模型,解决的不是最大公约数用户的痛点,而是垂类场景下的技术诀窍问题。